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开始肆虐,人们很快意识到不能轻视这次疫情,自动自觉戴上口罩防止疫情传播。多年来,人们佩戴口罩以防止流感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散播。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佩戴口罩能减少传播带有病菌的空气颗粒。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讲座教授裴伟士与研究团队于 2015 年展开了一项有关流感传播的研究。至新冠肺炎的初期,医学界只能透过非药物性干预的方法控制疫情散播;虽然裴伟士教授的研究集中于流感,但研究其间亦收集了其他引致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冠状病毒数据。当中,一项研究显示佩戴口罩可以减少来自受感染病人的空气粒子传播。这些资料都能应用在新型冠状病毒上。因此,有关研究不单为流感控制带来新知识,更为早期的新冠疫情控制提供了关键知识。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讲座教授裴伟士,于 2015 年带领一班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科学家,包括病毒学家、流行病学家、临床医生、病理学家和工程师,一同捲起衣袖,在实验室展开一场对人类极为重要的项目「探讨流感病毒、宿主和环境各种因素对流感传播和病理的影响」。
流感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而原来香港正处于流感大流行的高发地区。流感大流行源于动物病毒,难以预测,而且可于数星期内散播全球。而每年出现的季节性流感虽然较易预测,但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
团队意识到了解呼吸道病毒传播对公共卫生非常重要。透过有关研究,他们希望知道更多有关病毒传播的科学依据并减少流感传播,及了解流感「从动物到人」及「人与人」的传播,以及提供崭新的治疗方案,例如使用新型流感疫苗。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讲座教授裴伟士
团队成员之一的高本恩教授,带领世卫准备减轻流感大流行风险和影响的非药物公共衞生措施指引, 该指引亦被用作早期新冠肺炎的非药物措施指引。此外,团队亦参与了多个本地及国际政策制定会议,协助遏制新冠肺炎和流感。
团队于开发和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诊断方法。他们向与逾 140 间实验室分享相关试剂,令全球超过 70 多个国家的人受惠。当商用试剂仍未面世时,团队立即透过世衞网页分享这些诊断方法,不少国家都采用团队研发的试剂诊断出首宗新型冠状病毒个案。
到目前为止,团队在《自然》、《科学》、《刺针》等国际同行评审医学期刊发布了超过 150 篇研究文章,被引用共逾4,800 次。
当呼吸道病毒在全球大流行时,此研究为「全民口罩」策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是控制全球新冠疫情的重要一环。
团队向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农粮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提供新发病毒,例如 H7N9 和 H5N6 的实时数据,协助评估新型冠状肺炎的风险及准备应用疫苗。团队亦参与了世卫两年一度的流感疫苗选择会议,为「流感大流行风险评估工具」作出供献。
团队发现本地活家禽市场使用的打毛机产生带传染性的空气传播粒子,向当局提出有关活家禽市场的改善建议,以进一步减低禽流感的人畜共患病风险。他们亦就《香港活家禽的未来路向研究》,向立法会提交意见。
裴伟士教授及他的团队致力培育及训练下一代研究员。透过小学外展计划「流感小博士」,教导学生有关流感及呼吸道感染病的知识。此外,团队亦训练了一共 53 位研究生,并将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助理教授升任为香港和海外的终身教授。
© 2022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Secretaria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