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開始肆虐,人們很快意識到不能輕視這次疫情,自動自覺戴上口罩防止疫情傳播。多年來,人們佩戴口罩以防止流感與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散播。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佩戴口罩能減少傳播帶有病菌的空氣顆粒。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與研究團隊於 2015 年展開了一項有關流感傳播的研究。至新冠肺炎的初期,醫學界只能透過非藥物性干預的方法控制疫情散播;雖然裴偉士教授的研究集中於流感,但研究其間亦收集了其他引致呼吸道疾病的季節性冠狀病毒數據。當中,一項研究顯示佩戴口罩可以減少來自受感染病人的空氣粒子傳播。這些資料都能應用在新型冠狀病毒上。因此,有關研究不單為流感控制帶來新知識,更為早期的新冠疫情控制提供了關鍵知識。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於 2015 年帶領一班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科學家,包括病毒學家、流行病學家、臨床醫生、病理學家和工程師,一同捲起衣袖,在實驗室展開一場對人類極為重要的項目「探討流感病毒、宿主和環境各種因素對流感傳播和病理的影響」。
流感嚴重威脅全球公共衛生,而原來香港正處於流感大流行的高發地區。流感大流行源於動物病毒,難以預測,而且可於數星期內散播全球。而每年出現的季節性流感雖然較易預測,但發病率及死亡率顯著。
團隊意識到了解呼吸道病毒傳播對公共衛生非常重要。透過有關研究,他們希望知道更多有關病毒傳播的科學依據並減少流感傳播,及了解流感「從動物到人」及「人與人」的傳播,以及提供嶄新的治療方案,例如使用新型流感疫苗。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
團隊成員之一的高本恩教授,帶領世衛準備減輕流感大流行風險和影響的非藥物公共衞生措施指引, 該指引亦被用作早期新冠肺炎的非藥物措施指引。此外,團隊亦參與了多個本地及國際政策制定會議,協助遏制新冠肺炎和流感。
團隊於開發和分享了新型冠狀病毒的診斷方法。他們向與逾 140 間實驗室分享相關試劑,令全球超過 70 多個國家的人受惠。當商用試劑仍未面世時,團隊立即透過世衞網頁分享這些診斷方法,不少國家都採用團隊研發的試劑診斷出首宗新型冠狀病毒個案。
到目前為止,團隊在《自然》、《科學》、《刺針》等國際同行評審醫學期刊發佈了超過 150 篇研究文章,被引用共逾4,800 次。
當呼吸道病毒在全球大流行時,此研究為「全民口罩」策略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是控制全球新冠疫情的重要一環。
團隊向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農糧組織及其他國際組織提供新發病毒,例如 H7N9 和 H5N6 的實時數據,協助評估新型冠狀肺炎的風險及準備應用疫苗。團隊亦參與了世衛兩年一度的流感疫苗選擇會議,為「流感大流行風險評估工具」作出供獻。
團隊發現本地活家禽市場使用的打毛機產生帶傳染性的空氣傳播粒子,向當局提出有關活家禽市場的改善建議,以進一步減低禽流感的人畜共患病風險。他們亦就《香港活家禽的未來路向研究》,向立法會提交意見。
裴偉士教授及他的團隊致力培育及訓練下一代研究員。透過小學外展計劃「流感小博士」,教導學生有關流感及呼吸道感染病的知識。此外,團隊亦訓練了一共 53 位研究生,並將博士後研究員和研究助理教授升任為香港和海外的終身教授。
© 2025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Secretariat. All rights reserved.